本文作者:访客

谜局中的娃小宗

访客 2025-10-17 15:14:18 69003 抢沙发
娃小宗深陷谜局之中,他面临着一系列的未知和挑战,周围充满了谜团和秘密,在这个充满神秘的局面中,他需要寻找线索,解开谜题,以找到真相,尽管困难重重,但他依然坚定前行,努力寻找出路,这段摘要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娃小宗所处的困境以及他的行动方向。

宗馥莉辞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已逾一月,但这场人事地震的余波依旧未平。

作为曾被寄予厚望的企二代接班人,宗馥莉的掌舵仅持续一年多便戛然而止,这样的结局,自然免不了舆论场的各种汹涌解读。

如今,随着“娃小宗”的正式亮相,这个承载宗馥莉商业理想的新品牌,也注定要接受外界审视:“娃小宗”将成功走出自己的路,还是永远活在“娃哈哈”的光环之下?摆在宗馥莉面前的,无疑是她商业生涯中最关键的一役。

宗馥莉的380天

这已是宗馥莉第二次请辞。时间回到2024年7月15日,因部分股东对经营管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,宗馥莉首次请辞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、总经理职务,而此时距离宗庆后逝世尚不足五个月。然而这次短暂离场仅持续了44天,她便以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身份重返娃哈哈。

后来,这场被外界普遍解读为“以退为进”的回归,开启了宗馥莉为期380天的掌舵历程,也让传统饮料巨头娃哈哈进入了充满变革的“宗馥莉时代”。宗馥莉曾直言,担任董事长后,自己拥有了更完整的决策权和话语权。这份权限,也成为她开展一系列触及根本的改革的主要支撑。

上任后,宗馥莉迅速运用决策权调整组织架构。她一方面推动董事会年轻化,引入叶雅琼、洪婵婵等新面孔,并对部分资深高管岗位作出调整;另一方面,大刀阔斧地合并或裁撤企管办、品牌公关部、后勤部等冗余部门。其目标非常明确:建立不依赖资历、以贡献和结果为导向的新用人机制。

在组织架构调整的基础上,宗馥莉也将改革矛头指向娃哈哈的“立命之本”——联销体模式。该模式可追溯至1994年,宗庆后当时创立“保证金制度”,要求经销商将年销售额的10%作为保证金存入娃哈哈账户,娃哈哈则为其支付相应利息。凭借这一厂商共赢的机制,娃哈哈不仅构建起灵活高效的市场网络,更逐步成长为中国饮料市场的龙头企业,2013年更是创下783亿元的销售纪录。

然而,宗馥莉上任不久,便对这套延续了近三十年的渠道模式“动刀”。她陆续裁撤年销售额低于300万元的经销商,其中不乏合作十几年的老伙伴,同时终止了部分长期合作经销商的相关权益,整体策略明显向大经销商倾斜。这一系列举措,被外界普遍视为“过河拆桥”。

除了渠道改革,激励机制的改革是另一重要板块,且从推进之初就伴随着争议。宗馥莉掌舵仅一周,娃哈哈便因员工改签劳动合同、股权回收、干股分红取消等举措引发集体诉讼,并登上热搜。尽管宗馥莉随后公开回应称干股分红不会取消,但也明确表示分红将基于岗位绩效,而非仅凭资历或级别分配。这一转变在年终考评制度中得以体现:2024年底,核心业务部门有45%的员工被评为C、D档(当年新增D档),其他部门该比例高达50%,一度引发内部对薪资分配的不满。

不过从数据来看,激励机制调整在一线员工层面仍有正向落地:2024年,娃哈哈共向一线员工发放薪资24亿元,较上年增加4亿元;生产端一线工人人均工资增长23%,营销端一线销售人员人均工资增长31%。这两类一线员工人数合计占到了娃哈哈总人数的93%。

在争议声中,娃哈哈业绩也实现显著回暖。2024年公司营收重回700亿元区间,较上年增长约200亿元,涨幅达40%,这一表现已与十年前业绩规模相当。2025年一季度,整体销售净收入增速仍保持在30%以上。不过,2024年的业绩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宗庆后离世引发的广泛社会关注,其对瓶装水等核心产品带来的销量拉动尤为明显。宗馥莉没有回避这一客观事实,她同样认为,整个管理团队与数万名员工在巨大压力下所表现出的战略定力,也是关键因素。

纵观这短短380天的改革历程,宗馥莉似乎始终未离开过舆论中心。几乎每一个触及利益格局的举措,都将这位新任掌门人推向风口浪尖。从外界的质疑到内部的反弹,宗馥莉在平衡各方情绪与利益上,显然没有达到很多人的期待。这场改革最终也被贴上了诸多标签:“激进”“不近人情”“操之过急”......

“娃哈哈”已非最佳战场

在对娃哈哈的改革中,宗馥莉如同“孤勇者”,试图以一己之力推动这家老牌企业的彻底变革。然而,从结果来看,她的改革之路最终未能走通。

或许很难想象,这位在娃哈哈体系内历练了二十年的“接班人”,始终未能真正获得内部认可。从2004年毕业回国进入萧山工厂了解生产,到2007年执掌宏胜饮料,2018年担任娃哈哈品牌公关部部长,2020年兼任销售公司副总经理,再到2021年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,直至最终担任董事长,宗馥莉的履历完整而扎实。按理说,这样的资历足以服众,但现实却恰恰相反。

与父亲宗庆后相比,宗馥莉在企业内部的认可度始终存在明显差距。根源在于,从始至终,她的“制度优先”理念都与父亲“包容”“讲人情”的管理风格存在本质差异。这种差异在她早年执掌宏胜以及开始参与娃哈哈事务时便已显现:在人员任用上,她多次拒绝娃哈哈总部派来的员工,坚持亲自招人培养;在员工管理上,对犯错误的员工严格按规章制度处理,而非像父亲一样再给机会;在问题解决上,她要求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,而非等待领导指示。这些做法虽构建了现代化管理体系,却在过程中积累了内部员工的不满。

作为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企业,宏胜集团完全按照宗馥莉的理念构建,从组织架构到运营模式都烙印着她的风格。担任娃哈哈董事长后,宗馥莉也试图将这套模式复制到娃哈哈。可她忽略了,宏胜是一张“白纸”,而娃哈哈已形成长达三十年的管理惯性,打破这种惯性的难度太高。因此,宗馥莉上任后所推动的改革在短期内就遭遇巨大阻力。

娃哈哈内部的元老群体,多是与宗庆后一同打拼的“老臣”,他们熟悉企业传统运营模式,更在长期发展中与供应商体系、经销商网络深度绑定,形成了稳固的利益共同体。宗馥莉的改革,无论是精简部门、调整联销体,还是改变激励机制,都直接触动了这一群体的利益。

在舆论吃瓜的整体氛围下,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:作为接班人,宗馥莉实则已经展现出了一定的商业能力。她不仅将宏胜集团的年营收从2007年不足10亿元提升至百亿规模,更在父亲离世后仍抵住压力,带领娃哈哈实现营收突破700亿元。这一路走来,她也展现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,不断通过优化产品结构、推动跨界营销、加速品牌年轻化转型,为这家老牌企业注入了全新活力。

然而,这些亮眼成绩在业界评价中似乎并未获得公允看待。外界普遍认为,无论是宏胜的快速成长,还是娃哈哈的业绩回升,都更多地依赖于娃哈哈常年积累的品牌效应、完善的供应商体系和深耕多年的经销商网络,而非宗馥莉推行的系列改革带来的实质性突破。

对宗馥莉来说,“娃哈哈”已非最佳战场。尽管她倾注全力推进改革,却始终难以突破股权结构、内部治理与外界质疑的重重限制。离开娃哈哈,以“娃小宗”重新出发,或许正是她证明“宗馥莉”个人价值的最佳路径。

“娃小宗”的命运,与娃哈哈无关

“娃小宗”的路注定不会平坦。

自品牌诞生之初,“娃小宗”就与宗馥莉的个人争议相伴相生,更因其命名被众多消费者视为娃哈哈的“山寨版”。尚未正式发力便在舆论场中陷入被动,这种“先入为主”的负面认知,让新品牌从起步就背负了额外的口碑压力。

目前,“娃小宗”品牌的首款产品图已在网络传播,即一款凝香乌龙茶饮料,切入的是近年来快速增长的无糖茶赛道。但这条赛道的竞争已异常激烈,仅乌龙茶细分品类,东方树叶、三得利、元气森林等品牌早已占据市场先机。

从行业大环境看,无糖饮料虽仍有规模潜力,但增速正在明显放缓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15年至2023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从22.6亿元迅猛增长至401.6亿元,预计2027年将达748.9亿元,但增速预计回落至10%以下。这意味着,“娃小宗”面临的是一个窗口期逐渐收窄的存量市场,新品牌想从巨头手中分走份额,难度大幅提升。

作为新兴品牌,“娃小宗”既缺乏品牌历史积淀,又难以摆脱“脱胎于娃哈哈”的认知标签。在东方树叶、三得利、康师傅等传统巨头与元气森林、果子熟了等新锐品牌的多重夹击下,无糖茶市场已陷入口感、品质、价格上,全方位的“内卷”竞争,新品牌突破消费者认知惯性的难度倍增。

除了已亮相的茶饮产品,“娃小宗”未来的产品规划尚难以获知,但竞争压力已然来临。宗馥莉的叔叔宗泽后推出的“娃小智”品牌,以AD钙奶、矿泉水、椰子水、八宝粥等产品线公开竞争,其产品配方与娃哈哈高度相似且定价更具优势。在最近的招商会上,“娃小智”已成功签约153家客户。若“娃小宗”后续推出与娃哈哈体系相似的产品,将首先面临来自家族内部的直接竞争。

对外,“娃小宗”还需应对农夫山泉等成熟品牌的强势围剿。要知道,即便是娃哈哈本身,在农夫山泉(年营收超400亿元)、康师傅(饮品年营收超500亿元)等饮料老牌企业的冲击下也面临增长压力。作为一个全新品牌,“娃小宗”在缺乏母品牌市场号召力的情况下,突围之路更为艰难。

当然,“娃小宗”并非毫无优势。其背后的宏胜饮料集团,在中国拥有16个生产基地、104条国际一流生产线,年产能达4.8亿余箱,完善的产业链布局能有效控制生产成本,保障产品品质稳定性;同时,宏胜多年积累的渠道资源(如部分区域经销商网络),也能为“娃小宗”初期铺货提供基础支撑,这是许多全新初创品牌难以具备的优势。

然而,市场的观望态度仍未消散,这毕竟不是宗馥莉第一次尝试独立运营品牌。2016年宏胜推出的自有品牌“KellyOne”如今近乎停摆,让外界对其独立品牌运营能力产生质疑。“娃小宗”是否会重蹈覆辙,仍是未知数。

当宗馥莉选择“娃小宗”这个与“娃哈哈”血脉相连的名字时,就注定了这个品牌将长期处于母品牌的比较体系之中。

无论是“娃小宗”,还是“娃小智”,其实都在借助娃哈哈的影响力另起炉灶。但对宗馥莉而言,即便运营成功,回归娃哈哈或许已非最终目标。这个新品牌的真正野心,可能不是成为第二个“娃哈哈”,而是在其构建的商业生态中,开辟属于自己的新赛道。

它的命运,终究要交由市场来裁决。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作者:访客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shaoshai.com/baike/1328.html发布于 2025-10-17 15:14:18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打鱼晒网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69003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